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专题频道  >  2023强省会  >  宜居宜业
兰州:议事协商聚民智 基层善治惠民生
发布时间: 2025-04-15 10:48 稿源: 兰州组工   编辑:张艳玲

  “小区加装电梯怎么协调?”“小区停车难问题如何破解?”在兰州市基层社区的议事厅里,这样的讨论已成为常态。近年来,兰州市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协商共治,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社区议事协商网络,切实赋能“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目前,全市城乡社区协商覆盖率达100%,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

  规范流程,让协商有“力度”。构建基层协商全流程规范化体系,推动民主协商提质增效。不断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等基层自治制度,系统规范议题征集—调研论证—协商议事—结果公示—跟踪落实—效果评估“六步闭环”工作链条流程,确保事事有回应。目前,全市661个行政村和432个社区均实现民主决策机制全覆盖,全部建立了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等多元协商平台。同时,打破传统单一协商模式,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协商品牌矩阵。比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掌上议事厅”突破时空限制,让居民通过手机就能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实现“指尖上的民主”;酒泉路街道“畅谈客厅”以温馨舒适的环境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架起党群连心桥;团结新村街道“小马扎议事会”将协商平台搬到居民院落,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化解矛盾纠纷;五泉街道“小胡会客厅”由社区工作者牵头,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榆中县城关镇“围炉议事”,创新“火炉烤馍—故事暖场—问题晾晒—公约修订—茶汤定音”流程,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治理载体。这些各具特色的协商品牌,既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又提升了协商共治实效,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

  建强平台,让协商有“广度”。创新构建“一核五维多元”基层协商体系,即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系统打造联动协商、对话协商、例会协商、议事协商、共建协商五个维度的多元化协商机制。在这一体系中,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五种协商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商网络,共同标定基层协商的“经纬度”。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协商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计划。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渠道畅通、民意汇集、多元参与”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构建“网上议事厅+实体议事会”协同治理平台,通过“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起居民互动交流、民意诉求表达、社区协同治理的立体化沟通网络,形成“线上即时响应、线下深度协商”的工作闭环,既拓展了民主协商的时空维度,又提升了居民参与的便捷程度,为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实践样本。

  凝聚合力,让协商有“温度”。健全三级议事网络,构建“社区—小区—楼院”立体化协商体系,实现基层议事全覆盖。在社区层面,每月定期召开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党建联席会,共同研究解决社区治理重大事项,2024年以来,共协调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5315件。在小区层面,依托物业办公室、党群服务站等场所设立“红色议事厅”,配备专职议事指导员,针对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开展专题协商,累计召开议事会1877场次,问题解决率达到96.72%。在楼院层面,以楼栋单元为单位成立“邻里议事角”,由党员中心户担任议事长,通过“茶话会”“庭院会”等形式,随时收集解决水管维修、邻里纠纷等微小事宜,实现“小事不出楼栋”。三级议事网络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形成“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践证明,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兰州市通过深化议事协商机制,真正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如今,“社区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已成为兰州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站在新起点,兰州市将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积极推动议事协商品牌矩阵建设,加快打造“五治一体”治理格局,努力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兰州协商共治经验”。

稿源:兰州组工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