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以集体林改为抓手,充分利用集体林地、退耕还林地和荒山荒坡等林地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林下种养殖+林下采摘+休闲旅游”综合发展模式,促进了全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全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6亿元,同比增加近3000万元。
2013年至2022年期间,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98万元,扶持建设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142个。这些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对吸引社会投资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林业9000多万元,投资领域涉及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经济林果、苗林培育、森林旅游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林下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的种植养殖,逐步转变为“林下种养殖+林下采摘+休闲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各县区涌现出了一批较为典型的经营主体:红古区兰州北山泰兴家庭林场流转集体林地210亩,栽植核桃、杏、李等经济树木2900多株,栽植榆叶梅等绿化美化树种4600多株,在林间修建养殖棚舍15座,每年发展林下鸡30000多只。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林下采摘,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西固区亿家康农产品有限公司下属的合作社占地500亩,种植枣树和西梅近300亩,同时在林下套种红薯,并发展林下养鸡,做到了种养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2023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252.7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0.26万人,森林景观利用产值8416万元。如:榆中县依托兴隆山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年均接待省内外游客近8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永登县越国开心农场、西固区亿家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百绿生态旅游农场等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均加入兰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借助平台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知名度。
目前,我市通过积极发展家庭林场、规范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社等有效举措,全市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具有了一定规模。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261个,家庭林场85个,农家乐523个。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和示范引导,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的种植或养殖,逐步转化为“林下种养殖+休闲旅游+林下采摘”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经营主体的创收能力。2024年全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6亿元,较2023年度增加近3000万元。
随着兰州市花卉协会、兰州市苗木协会、兰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上逐步提升,我市形成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和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见习记者 秦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