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兰州网10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晓 苗雨婷)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兰州市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聚焦民政“老小残困”主要服务对象和社区治理,不断拓宽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的精准度和温度。
10月26日,在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活动正在举行。社工、大学生志愿者为辖区老人面对面“教学”,教授阅读新闻、手机买菜、手机缴费、手机医院预约等等,帮助老人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遇到的问题。“作为社区社工室的驻点社工,我们牢牢依托各类节日和社区融合平台,为辖区居民持续提供多维且高质的服务。”兰州爱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张彦龙说。

目前白银路街道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53家,培养街道社区社工人才16名,招募志愿者233名,开展人群服务41场次,解决居民实际需求28件,调解矛盾纠纷37起。“社工站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居民的美好生活除了社区工作者细致服务外,现在也越来越离不开专业的社工队伍,他们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精准化、专业化的零距离服务,在社区养老、居民心理咨询、重点群体关怀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白银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马进告诉记者。
在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社工站,社工挖掘“小修小补”手艺人,建立社区“能人库”,遵循“吸引、集聚、引领、奉献”的宗旨,引导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这些“能人”发挥各自特长,成立为民服务小分队,实现“能人”带众人,众人变“能人”,将社区居民真正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服务触角也伸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修鞋子、补衣服、配钥匙、磨剪子……这些‘小修小补’服务看似不起眼,为手艺人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却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生活,还为困难党员、独居老人、困难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手艺人和居民们成为好街坊,也给社区生活增添了人情味。”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副主任谭莉说。
据了解,目前兰州市已建成社工站110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累计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30个,服务居民11.3万人次。“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统筹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等重点民政工作,在优化民生服务中擦亮民政为民底色,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成色。”兰州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彤在接受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