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2002年撤地设市,辖崆峒、华亭、泾川、灵台、崇信、庄浪、静宁1区1市5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63万亩,有汉、回、蒙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182.4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6.02%。
平凉区位优势独特。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和312国道横穿东西,宝中铁路、天平铁路纵贯南北。随着彭大、灵华等高速公路以及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庆铁路的陆续建成,平凉将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平凉历史源远流长。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静宁古成纪;4700多年前,轩辕黄帝三次问道于崆峒山;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历史上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孕育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平凉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225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2套。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特别是泾川县近50年间相继3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崆峒武术自成一派。
平凉资源相对富集。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890—2857米,年均气温8.5℃,年降水量420—600毫米,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8%。平凉属于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储量650亿吨,探明储量110亿吨,石油资源量4.3亿吨,石灰石储量30多亿吨。境内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佛教圣地大云寺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平凉红色圣迹遍布,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平凉产业特色鲜明。平凉是陇东能源基地核心区和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现有生产煤矿22座,产能2718万吨,占全省煤炭产能的57%;已建成火电企业3户,装机容量413万千瓦,占全省的21.8%;甲醇产能60万吨;全国第一套FMTP科技示范项目华煤20万吨聚丙烯试车生产,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龙头、化工冶材为主导的特色循环产业集群。平凉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被原农业部划定为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和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产区,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苹果基地”。“静宁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八张国家级名片,“平凉红牛”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平凉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3.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8.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5.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2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398元和10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