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有9个乡、84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2021年末常住人口144.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6万人,乡村人口74.73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1个民族。
【资源优势】
全市国土总面积4852.75万亩,未利用地面积1651.50万亩。
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以煤炭和非金属类矿产为主。武威市已发现煤、铁、钛、铜、金、稀土、石墨、芒硝、石膏、重晶石、普通萤石、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和砖瓦用粘土等各类矿产45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的37.82%;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煤、铁、锰、铜、金、石墨、芒硝、磷、石膏、水泥用灰岩等34种;重要和优势矿产为煤、钛、稀土、石墨、芒硝、石膏、普通萤石、水泥用灰岩等。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地292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包括煤2处、稀土1处、石墨1处、水泥用灰岩2处、建筑用砂5处;中型矿床13处,包括煤1处、芒硝1处、石膏5处、电石用石灰岩1处、水泥用石灰岩2处、制灰用石灰岩1处、配料用黄土1处、砖瓦用页岩1处;小型矿床268处。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6.7亿吨;石灰岩已探明储量为4.02亿吨(其中:电石灰岩0.21亿吨,水泥灰岩3.81亿吨),远景储量约18.91亿吨(其中:电石灰岩3亿吨,水泥灰岩15.91亿吨);石膏已探明储量为9.8亿吨;油页岩已探明储量8.73亿吨;芒硝已探明储量0.08亿吨;钛铁矿、石墨、稀土储量分别为28万吨、667万吨和70万吨。
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馆藏文物5万多件套,现存汉明长城629公里。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重要历史事件“凉州会盟”纪念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稀世珍宝西夏文“活字典”西夏碑、中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舌舍利塔,都是全国唯一性文化资源。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相映成辉,中国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凉州词更是被人们千古传诵。武威,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国家4A级景区9处、3A级11处、2A级2处,富集了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貌景观,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绿洲田园、大漠戈壁,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武威,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有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戏、华锐藏族民歌、天祝土族格萨尔、天祝唐卡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
劳动力保障充分。2021年劳务输转40.09万余人,职业技能培训3.3万人。劳动力成本相比沿海地区优势明显。
【国民经济】
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600.2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308.9亿元,增长6.4%。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2.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9.8亿元,增长1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亿元,增长1%。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11.6亿元,增长8.7%,本外币贷款余额931.3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1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9元,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5%。
【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努力构筑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威新篇章。
【农村经济】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5.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0.03万亩,增加11.62%。粮食产量122.13万吨,增加18.14%。设施瓜菜、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9.46万吨,藜麦、茴香、蜜瓜面积分别达到10.3万亩、10万亩、15万亩,均居全省第1位。2021年末,牛存栏71.7万头、增长18.3%,羊存栏557.8万只、增长13.84%,生猪存栏90.7万头、增长3.05%,鸡存栏851.2、增长6.39%,全年畜牧业产值116.75亿元,增长24.85%。
【项目建设】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实施500万元及以上项目590项,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171项。在建5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中:第一产业项目98项,完成投资下降5.66%;第二产业项目134项,完成投资增长0.07%;第三产业项目358项,完成投资增长17.4%。
【脱贫攻坚】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的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社会保障】
2021年末,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9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5.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参保7.4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0.27万人,其中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2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万人,领取失业金人数1037人,领取失业补助金人数921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8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7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1443人。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2021年,全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37项,其中省级35项,市级202项;登记各类科技成果45项,获得省级奖励1项;获得授权专利1752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1562件、外观设计专利152件。有效发明专利278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件。
教育:202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981所,在校(园)学生(幼儿)273441人。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学生22019人、增加310人;中等职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15716人、增加1188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20所,在校学生30719人、减少692人;初级中学109所、减少1所,在校学生48465人、减少1401人;小学450所(教学点206个,完全小学244所)、减少19所(教学点增加4个,完小减少23所),在校学生104617人、减少960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增加0所,在校学生160人;幼儿园383所、增加3所,在园幼儿51745人、增加7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95.78%(其中,升入普通高中比率55.971%,升入中职学校比率39.80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77%。
文化。截止2021年12月,全市有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2个,艺术表演机构2个,乡镇文化站93个,文物保护机构23个。有广播电视台5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6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85%。
卫生:年末全市乡镇以上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55个,床位14757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1115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296人,其中临床执业(助理)医师5023人,注册护士6836人。全年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5369例,报告死亡9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94.1905/10万,死亡率0.4931/10万。
体育。截止2021年12月,全市共有体育场地5312个,体育场地面积342.772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4平方米。2021年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荣获奖牌44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6枚、铜牌16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