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敢忠诚而憨直的名将
李景(?—618年),字道兴,天水休官(今甘肃秦安县)人,隋朝名将。休官,本是南北朝时期的杂胡部落名,其核心地在显亲,“休官权千成据显亲,自称秦州牧”(《资治通鉴》卷一〇八),可以为证。显亲,在今庄浪县,是成纪古县的迁治地。由此推理,李景是休官人,其居地距成纪不远,他很可能就是成纪李氏子弟。
据《隋书?李景传》,李景父亲李超,曾任北周应州、戎州刺史。作为将门之子,李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骁勇善射。这也算是陇西李氏子弟自古以来的传统。李景入仕,也应该是从军职做起,具体职位不详。
在北周时,李景参与了三次大战。首先是北周灭北齐的战争,此战李景有功,授予“仪同三司”。随后,李景参与平定尉迟迥叛乱,有功,进位“开府”,封平寇县公。至此,李景的“开府仪同三司”总算是挣全了,他应该有将军称号了。以将军而加开府仪同三司,应是级别较高的军官。第三是灭陈之战,他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随同王世积伐陈,冲锋陷阵,立有大功,因此进位上开府。
入隋之后,李景已经是久经战阵的重要将领了,参与了隋代前期的多次大战。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朝大举进攻东突厥,李景任马军总管,跟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征战,大获全胜,授韩州刺史。仁寿四年(604年),汉王、并州刺史杨谅因不服杨广登基,起兵造反,作为杨谅属官的李景是非分明,坚定地服从朝廷,抵抗杨谅。作战中,他“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屡挫敌锋。鉴于李景立场坚定且功劳显著,战后李景被调回京城,进位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这是级别极高的武官。李景终于成为隋代赫赫有名的大将了。此后,他还西上攻打吐谷浑,之后便驻守天水。
李景的勇敢和忠诚,赢得了隋炀帝的高度尊重,炀帝每次都称他为“李大将军”,从不直呼其名,还说:“公诚直天然,我之栋梁也。”在目空一切的炀帝眼中,李景能有如此分量,实属不易。大业五年(609年)四月,隋炀帝西巡至天水,李景作为东道主进献食物,炀帝赐座,李景座位在齐王之上。这也是特殊的待遇。五月,炀帝至陇西,准备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这应当是炀帝在与吐谷浑开战前的军演;但李景等人有非议之言,炀帝听到后,下令“?之”,即杖责李景,并免其官。
不过,隋炀帝的这个惩罚很快便过去了,李景还是得到了重用。晚年的炀帝,在裴矩的怂恿下不断对高丽用兵,大业六年、八年、九年、十二年,李景都曾出兵辽东,并且还曾“经营辽东战具”,即为大征高丽准备武器。这说明李景从来都被委以重任,此时他可能兼任幽州刺史。
遗憾的是,虽然李景几乎参与了隋朝的所有大战,他也勇敢地冲锋陷阵,但斩获始终不显。这或许与隋朝战争很少完胜有关,也可能与李景“智略非所长”有关。一般而言,久经战阵的将军都会足智多谋、善于临阵应变,因为这是长期战争的必然产物;可李景却被史书记载为“智略非所长”,这有点出人意外。或许,李景确实是一位憨直的战将,冲锋是其所长,而权变则明显不足,所以他从来都斩获不显。
对于这样憨直的将领来说,隋末群雄逐鹿的险恶环境,他就进退维谷、疲于应对了。罗艺诬告李景谋反。罗艺狡黠而善射,任气纵暴,因受李景节度,所以李景屡次折辱之,然则罗艺的诬告,显然是要置李景于死地。还好,炀帝信任李景,罗艺诬告不成。李景被造反的高开道包围于北平(今河北卢龙县)一年多。艰困之中,即便士卒死伤大半,但李景仍坚守孤城,勤谨抚慰,全军一无所叛。这是乱世烽火里少有的孤忠。如果换做其他将领,早都跟随造反了。隋炀帝被杀于扬州之后,李景仍然尽其忠臣之能事,积极转战,可惜在从辽西返回北平的路上遭遇反贼,遂被杀害。
李景所在的北平,是隋炀帝征伐高丽的大本营,物资器械堆积如山,可李景从来都一无所取,这又在印证着其憨直而忠诚的本性。回过头来再去想,尽管炀帝为恶务尽,但在对待李景的态度上,却是经得起检验的。
(执笔:清辉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