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润身
辛德源(532年—?),字孝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与辛威、辛彦之相比,辛德源的家世渊源相对更显绵长、清晰,他们应该都属狄道辛氏里面的不同分支,相互间的辈次难以判断,但辛德源是辛术族侄,则是史载明确的。
据《魏书·辛绍先传》,十六国时期,辛德源远祖仕西凉李暠。拓跋焘平凉州,辛德源曾祖辛绍先等东迁晋阳(今太原),曾任北魏中书博士、下邳太守等职。由辛绍先任职博士来推理,此时的辛氏家族应该已经是文化大族了,其子弟文化水准不低。辛德源祖父辛穆,任北魏汝阳太守、中散大夫等职,父亲辛子馥,任东魏尚书右丞、清河太守等职。这些官职级别相对不高,但累世仕宦,是其家族的一个明显优势。
辛德源美容仪,自幼沉静好学,博览书记,以博学闻名。他早年与范阳卢思道等交好,卢思道是北朝后期很有名的诗人,辛德源与之关系好,也能证明其本身博闻好学。应该说,辛德源是一个标准的世族子弟。因此,受到尚书仆射杨愔、吏部尚书辛术的推荐,辛德源任员外散骑常侍、聘梁副使。须得一提的是,出任外交使节(聘梁副使),一般都需要以文润身、才望兼美的世族子弟,于此可见,辛德源是北齐优秀的青年才俊。
在北齐,辛德源还“待诏文林馆”。文林馆是北齐设立的重要文化机构,以著名学者执掌和执行任务,主要是典籍编纂、礼制、教育等方面;大文豪颜之推曾执掌其事,编纂了著名类书《修文殿御览》。中年时期的辛德源已经是跻身一流的学者了。这应该是辛德源相当得意的生涯。
进入北周之后,辛德源经历曲折,甚至颇为被动。关键是,尉迟迥见杨坚拟篡权,遂以邺城为中心发动了叛乱,而辛德源恰好就在邺城,被迫出任尉迟迥的从事中郎。尽管后来他逃离了邺城,但这个经历,颇为杨坚所猜忌,成为他出仕北周、隋朝的主要障碍。因此,隋朝建立后,辛德源就隐居于林虑山,郁郁不得志,为此,他撰《幽居赋》《孤鸿赋》以抒愤(赋文今佚)。
后来,辛德源参与进了隋朝的国史修撰行列。其参与的契机,是秘书监牛弘的推荐。牛弘与辛彦之是一生交情,由此对辛氏子弟辛德源有所了解并援引入朝。参与国史修撰,对任何一位学者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美事,因为它关乎到学者自身的价值和使命。据丁宏武先生的推理,辛德源所修国史,应该就是史书记录的王劭《隋书》八十卷。
另外,辛德源还参与了《魏书》的修纂工作。据载,“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矫正收失”(《史通》卷十二),即辛德源、魏澹、颜之推一起重修《魏书》,以补魏收《魏书》之不足。
这说明,辛德源在史馆时,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他所参与的《隋书》《魏书》都没能留存下来,留下来的魏收的《魏书》和唐初魏征等人的《隋书》。而且,即便是这两部没有传下来的史书,辛德源也只是参与了这项工作,估计贡献的篇幅不多。辛德源另有《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法言注》二十三卷、《政训》二十卷、《内训》二十卷,以及《文集》二十卷,均已亡佚。
(执笔:清辉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