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皋兰什川古梨园,浓密的叶子中幼果正在悄然膨大。杨珊珊蹲在树影里,指尖轻拨叶片,观察着青中透白的冬果梨,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棵树的挂果量。
2018年深秋,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的梨园里,成熟的冬果梨挂满枝头,却因销路不畅无人问津,果农们愁容满面。当时的杨珊珊恰逢休假从外地回家,看到堆成小山的冬果梨,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儿时跟着父母摘梨的场景。就是这个瞬间,让杨珊珊返乡创办了皋兰杰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皋兰的冬果梨素有“陇上蜜果”之称,杨珊珊清楚,单靠卖鲜果,价格被市场牵着走,果农永远富不起来。于是,杨珊珊瞄准了农产品深加工领域。2018年,杨珊珊投资300万元在三川口工业园区建成53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引进3条生产线,开启了从卖鲜果到卖加工品梨膏的转型之路。
“咱这梨膏,要熬出小时候的味道,更要熬出乡亲们的好日子。”凭着这口儿时味道,该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便收购冬果梨150万斤、软儿梨30万斤。生产的冬果梨膏、梨罐头等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
2018年,该公司销售额达299.7万元,2020年飙升至800万元,杨珊珊以一己之力,带动当地梨产业附加值提升近3倍。
在她的车间里,57岁的杨淑萍擦着梨膏瓶笑着说:“以前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个月能挣3600元,还能给孙子做热乎饭。”像杨淑萍这样的帮扶户,公司有15人。此外,通过产业分红、订单种植等,该公司带动了67户困难群众实现增收,惠及200余人。如今,公司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我们和天津农科院合作开发的‘无添加冬果梨膏熬制工艺’,不仅保留了梨的营养成分,还将货架期延长至18个月,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杨珊珊拿起一瓶梨膏介绍道。
这些年,杨珊珊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可第一页永远记着创业第一天的誓言:“让乡亲们的梨不愁卖,让皋兰的梨香飘更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