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兰州要闻
种出风景 长出产业 兰州市“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勾勒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5-05-20 09:43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赵敏

  从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徐家峡村到城关区伏龙坪街道,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新建道路旁树苗在晨阳中舒展嫩芽;七里河区“水磨石佛”示范带粉墙黛瓦,溪流蜿蜒绕村,呈现出一幅秀美山村的画卷……“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如充满希望的种子,正在兰州的各个村落孕育着生机。

村户被鲜花和绿植围绕

  示范带里的

  “绿色蝶变”

  在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产业路,两千株垂柳夹道而立,柔枝轻拂,宛若一条翡翠绸带在乡野间迤逦舒展。新栽种的云杉挺拔如哨兵,金叶榆舒展着金灿灿的叶子,山杏挂满青涩的果实,在夏风中微微颤动。“在今年‘村村万树’行动中,我们种植了云杉、金叶榆、山杏等树种近5.6万株,陡坡区域采用无人机种植,效率大幅提升。”小康营乡副乡长金凤萍说,如今,村庄环境变得更加绿美整洁,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为巩固绿化成果,小康营乡建立“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树”责任管护体系,推行“人种一棵树,保活一棵树”责任制。党员干部带头,全体村民积极参与集中植树,形成全民共建绿美家园的浓厚氛围。

  与浪街村相邻的徐家峡村,一户村民门前左侧花圃里,碗口大的牡丹花迎风绽放,层层叠叠;右侧菜园中,村民正弯腰采摘新鲜蔬菜。房屋周边,紫叶矮樱、金叶榆、大叶黄杨等苗木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面。

苗木健康成长

  小康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中,全乡积极建设生态“四小园”,动员村民将房前屋后杂物堆改造成微型花园、菜园、果园,并利用空闲地建设小游园。为了美化村里环境,不少村民还将自家花卉移植至房外、路旁,如今,增绿爱绿护绿已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

  这仅是榆中县小康营乡“龛谷风韵”示范带推进“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的缩影。

  作为全市12条重点示范带之一,七里河区在“水磨石佛”生态文旅乡村振兴过程中,在村庄边角地、道路两旁栽植云杉等耐旱树种,以木栅栏围护绿化区域。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房前屋后种植啤特果、玫瑰及经济花卉0.5万株,形成“一院一景”格局。实施村容村貌改造,新增绿化面积超4000平方米,推动村庄从“脏乱差”向“绿美净”蜕变。

  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为扮靓“烟雨兰山”示范带,截至目前已种植云杉、白皮松、北海道黄杨等绿化苗木6400余株,百日草、波斯菊等花卉4100余平方米,村庄“含绿量”持续提升。

利用路边、屋后荒地打造小游园

  聚焦“五边四旁”

  夯牢生态基底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秉持“宜草种草、宜林造林”原则,紧密结合村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立地资源及村民种植习惯与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对“醉美马坡”“有机大同”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心村开展规划设计,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以12条示范带为核心,聚焦“五边”(山边、河边、路边、广场边、景区边)与“四旁”(宅旁、村旁、地旁、水旁)区域,规划建设乡村新绿地、打造特色景观,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为保障“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顺利实施,市林草局组织技术人员以县域为单元开办4期春季苗木栽植技术专题培训班,覆盖12条示范带相关街道、乡村(社区)负责人、业务骨干、项目责任人及村民。

  在“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中,我市科学选择树种:黄土高原山区推广红柳、柽柳等耐旱植物,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城郊区域重点布局观花观叶景观树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美化乡村环境,以高标准设计助力示范带建设。同时,坚持将乡村绿化与群众增收紧密结合,加强特色经济林建设,强化“一村一品”主题化造林绿化,打造特色村庄,并推动林下养殖、种植等经济产业链延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提升,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筑牢生态底色。截至目前,全市各乡村已完成栽植各类苗木130.69万株,今年计划完成200万株栽植任务。

栽种树木

  生态优势

  转为发展胜势

  如今的浪街村,绿荫掩映中,一座座大棚格外醒目。村委会主任张小虎介绍,今年已新建近80座大棚,建成后将达220座,仅此一项即可大幅提升村民收入。

  在徐家峡村,房前屋后的艺术墙绘成为特色景观:1.5公里景观环线上,《哪吒》电影主题墙绘生动鲜活,小游园内古朴老树与熊猫画像相映成趣,旧墙改造的“小青蛙墙”兼具乡土韵味与现代美感。

  “我们要让每一处改造都讲述乡村故事,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小康营乡前述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村庄绿了、美了,大家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今年规划发展高原夏菇种植、虹鳟鱼养殖产业,目前大棚框架已建成,预计1个月内可投入使用,能带来集体收入30万元左右。

  在“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中,小康营村依托“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逐步实现“一村一景、一树一业”的格局,进而带动旅游业和绿色蔬菜种植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文商旅融合。

新建小游园

  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落,如今正转型为农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样板。

  按照规划设计,我市通过“一村一品”主题化造林绿化,打造一批“桃乡”“梨乡”“玫瑰”等特色村庄。依托绿化成果开发文旅项目,种植马鞭草、百日菊等花卉,在西固区达川镇打造“三江口湿地花海”;在“烟雨兰山”“水墨丹霞”和“水磨石佛”示范带打造农家乐,将绿化与休闲相结合。榆中县李家庄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将绿化景观与农耕体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事体验、休闲游憩、摄影采风等文旅业态。

  “‘村村万树·绿美乡村’,就是让村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将乡村绿化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点绿成金”的跨越

  “‘村村万树’行动开展以来,我们村的环境更美了。”采访中,许多村民纷纷对记者说。

  眼下,兰州以“村村万树”行动为笔,蘸生态之墨,绘就一幅“村嵌景中、景融村中”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从浪街村的垂柳夹道、徐家峡村的“四小园”景致,到12条示范带的全域绿化布局,这场绿色革命不仅让乡村颜值焕然一新,更通过“绿化+产业”“生态+文旅”的深度融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院一景”的庭院经济、“田园综合体”的农旅融合,让绿色生态真正转化为“美丽经济”,有效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种树护绿”到“点绿成金”的跨越。

  乡村振兴,生态为基。当绿色成为乡村最鲜明的底色,生态优势便能成为发展胜势。随着200万株苗木的陆续扎根,一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可持续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为西北乡村的生态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兰州样本”。(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见习记者 秦文玉 文/图)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