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兰州要闻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西凉乐:一个经久不衰的乐舞传奇
发布时间: 2025-05-19 16:21 稿源: 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

一个经久不衰的乐舞传奇

  《西凉乐》是兴起于前秦时期的凉州,流行于北魏、北周、北齐、隋、唐等时代,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乐舞之一,也是丝路重镇凉州在文化融合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对其详细一点的记载是《隋书?音乐志》: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罄、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箪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二十七人。

  据此可知,《西凉乐》产生于吕光、沮渠蒙逊时候的凉州,其关键就在于“变龟兹声为之”。其实,此前前凉统治下的凉州也较为安定,似乎也具有产生类似音乐的条件,可为什么没有呢?这就必须涉及吕光征西域。

  前秦末年(383年),吕光征讨西域,在龟兹遇到了激烈的抵抗。当时的龟兹为西域中心国,富庶繁华,歌舞成群,“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舞基本是能歌善舞的西域乐舞的代名词。当吕光大获全胜、满载而归时,他“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骏马万余匹”(《晋书?吕光载记》)回凉州,龟兹歌舞也因此机缘而进入凉州。

  既然要“变龟兹声为之”,如何变?是以中原旧乐为主,还是以龟兹新乐为主?《旧唐书?音乐志》载,该乐是“中国旧乐杂以羌胡之声”,则应该是以中原旧乐为主,辅以龟兹乐。所谓“中原旧乐”,应该是流传在凉州一带的魏晋清商旧乐。这可以从唐太宗时期的《庆善乐》来推理。

  《庆善乐》是唐太宗贞观六年(631年)下令制作的大型歌舞,其音乐风格是:“惟《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庆善舞》“独用《西凉乐》”,可以配享郊庙,且“合之钟磐”。由其“闲雅”和“钟磐”来看,中原音乐的色彩比较明显。

  但说到底,《西凉乐》之特色,绝不是因为“闲雅”和“钟磐”,而是因其龟兹乐舞的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前引《隋志》的文字可知,其乐器极具特色,如曲项琵琶、竖头箜篌,最有代表性,“非华夏旧器”;其他“十九种”乐器,大致西域、中原参半。这是《西凉乐》在乐器上的中西融合。如果再加上音乐节奏、服饰、舞姿神采等的较大差异,则《西凉乐》相对于中原音乐的雍容肃穆、优雅舒缓而言,就显得更加丰富、壮观、灵动、鲜活,这必然是最新潮的流行风,也当然会有更大的受众和影响力。今天安万的秦腔剧团,仅乐团就四五十人,其器乐之盛震撼世人,这与《西凉乐》有类似之处。

  《西凉乐》产生后曾广泛行用,影响巨大。拓跋焘平凉州,凉州乐舞刚好填补了草创时期北魏宫廷音乐的不足,“嘉宾大礼,皆杂用焉”(《隋书?音乐志》),应用极为广泛。“西凉乐”之名因此而起。北魏之后,“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西凉乐》仍然是各种乐曲的音乐基础。其流行程度,从皇室赏赐大臣可见一斑:北周、隋朝大臣窦荣定平尉迟迥有功,杨坚不仅许其高官,且赐“缣四千匹、西凉女乐一部”,所谓“西凉女乐”,应该就是演奏《西凉乐》的音乐女班子;而以之赐大臣,说明他们必定普遍喜欢这个音乐。

  隋唐宫廷音乐先后有七部、九部、十部,其中《西凉乐》稳居第一。唐中期,因为各部音乐名目繁杂,遂简化为立部、坐部两部,原来各部名称逐渐消失,《西凉乐》的名称也就消亡了。但可以肯定,《西凉乐》的音乐实质却仍然在各种曲子中不断演奏着,宫廷《西凉乐》消落后,其他地方的《西凉乐》也仍然在流传,典型如《凉州曲》,传唱天下,经久不衰。

  (执笔:清辉编辑:王丽娜)

稿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