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洁身自好 汉末第一名将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平凉临台县)人。皇甫嵩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望族,其父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叔皇甫规,为一代名将。对于将门子弟而言,弓马娴熟是其必修课和必备素质,而皇甫嵩在弓马娴熟的同时,还好《诗》《书》,这就是安定皇甫氏特别的家族传统,即兼善文武。而且,这样的出身也必然赋予皇甫嵩极高的功名期许和人格期待,这也是他以后成长为名将的重要原因。成年后,皇甫嵩举孝廉,任议郎,接着出任北地太守。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河北、中原一带遍地烽烟。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人心惶惶。汉灵帝召集军事会议,安排洛阳防卫。皇甫嵩这时也已被调至洛阳,参与会议。会上,他建议解禁党锢,拿出宫内钱财、西园御马,以奖励和充实军队。汉灵帝采纳了皇甫嵩的建议,并且将精锐的北军近卫军、三河骑士4万余人整编为两军,前往颍川,镇压黄巾军。左中郎将、持节皇甫嵩统帅其中一军。
在颍川郡治长社县,皇甫嵩被黄巾军包围。这已经是另一支汉军朱儁战败之后的事,汉军
接着,皇甫嵩率军东进,在仓亭(今山东阳谷县,黄河故道的津渡),擒斩黄巾军将领卜已。此时,董卓等刚吃完败仗,是皇甫嵩力挽狂澜,继续进攻,击败了张梁(张角之弟),彻底扭转了不利局面。然后,皇甫嵩率军北上常山,击败张宝(张角之弟),摧毁了黄巾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烽火燎原的黄巾起义至此告终。其间战功,皇甫嵩稳居第一。
当皇甫嵩战功威震天下的时候,汉阳(今天水)人阎忠建议皇甫嵩自号称王、夺取天下。可皇甫嵩却坚定地说要“委忠本朝,守其臣节”,拒绝了阎忠的建议。理性来看,在当时的昏暗政局下,宦官专权,诽谤潮生,皇甫嵩统帅强劲的汉军精锐,为将在外,更易招致猜忌,所以,阎忠建议不无道理。但皇甫嵩还是坚守初心,即便横遭非议,也无怨无悔。这是高风亮节的忠贞本色。
东边的黄巾军刚刚平定,西边甘青一带的羌人又起事了。金城(今兰州一带)人边章、韩遂带领羌人,攻打三辅地区(长安周围)。汉灵帝遂调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陵。皇甫嵩率军与凉州羌军(其实是汉羌混杂)作战,击败羌军统帅王国,彻底平定了羌乱。
可是,此时的东汉政局翻云覆雨,波谲云诡。汉灵帝驾崩,何进谋诛宦官,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召董卓进京。其间诛杀宦官、董卓把持朝政的过程,是史上少有的宫廷内乱。而董卓嫉妒皇甫嵩,且两人本有过节,所以,董卓准备对皇甫嵩下手,逮捕了皇甫嵩。但由于皇甫嵩威望极高,且赖各种力量的救援,他才得免死,被任为御史中丞。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受到各种尊重,甚至一度出任太尉之职。但此时的他已年高,洁身自好,不愿与各种势力结盟,或许是处于一种唯诺为政的状态,于兴平二年(195年)病卒。
皇甫嵩是安定皇甫氏涌现出的又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他不仅勇敢善战,文武兼备,而且还坚守初心,精忠为国。在士大夫(党人)、宦官、外戚交斗的政局中,他从不结帮派、拉团伙,高风亮节,以致于宦官诽谤他,董卓加害他,阎忠甚至劝他自立为王。所有这些,都能体现出皇甫嵩峻洁的人格和忠诚的品节。
(执笔:清辉编辑: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