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兰州要闻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廉范:气侠立名 廉颇后人
发布时间: 2025-02-08 15:38 稿源: 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

气侠立名 廉颇后人

  廉范(生卒年不详),字叔度,赵将廉颇之后,汉代右将军廉褒之曾孙。其郡望,《后汉书》记载为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这应该是廉褒后人落籍于长安,而廉褒本人则是陇西襄武人。这也反映出,一代名将廉颇的后代开枝散叶,祖国的东西南北都有其后人。

  廉范虽身出名门,但身世坎坷。其祖父廉丹任益州牧,居方面之重;父亲任职不详,因遭遇蜀中之乱(估计是公孙述之乱),客死他乡。年仅15岁的廉范扶棺千里归葬,备尝艰辛,九死一生。蜀中太守张穆两次欲资助他,他都予以婉拒。这样的经历,也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锻造了他临财不苟的品质。

  廉范初仕做陇西太守邓融的功曹。对于任何仕子而言,初仕都具有特殊意义,可廉范的初仕却遭遇了麻烦,因为邓融身陷法网。廉范看到邓融已经无可避免,所以他借机辞职,前往洛阳,做了廷尉狱的狱卒。他知道,邓融最终必然会被羁押在廷尉狱,到那时,他就有条件去照顾邓融。最终邓融果然被羁押于此。廉范改姓名侍卫邓融,直到邓出狱及亡故,他也从未吐露真名。他不想借此扬名,哪怕承受邓融的误解也在所不惜,因为他此心光明,问心无愧。

  后来,廉范做过云中、武威、武都、蜀郡等地的太守。在云中,他率军民奋力抵御匈奴的侵扰,在武威、武都,他“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后汉书》本传)。在蜀郡,成都平原物阜民丰,百姓屋宇间隙狭小,最怕着火,郡守为了防火,下令禁绝百姓夜间作业。这显然是因噎废食之举。廉范到任后,宣布废除此令,只是严厉督促百姓存储够灭火的水就行。这样一来,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百姓为之作颂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这是典型的体恤民情、移风易俗之举,可以看作是地方官员以人为本、积极作为的典范。

  廉范还与洛阳庆鸿是刎颈之交。这也耐人寻味。首先,这是廉氏家族文化的体现。因为“刎颈之交”首见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廉、蔺二人和好之后,“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之后,廉氏为豪宗,且“世为边郡守”,这说明廉氏将门,具有豪情尚武的传统。廉范与庆鸿再次联袂出演,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廉范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家族文化展示。其次,廉、庆的“刎颈之交”,也能印证廉范“以气侠立名”(《后汉书》本传)的个性特质。

  廉范临财不苟甚至挥之如土,做了好事不为扬名,只求问心无愧,这正应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谓之大丈夫可,谓之君子可,谓之仁侠节义亦可。总之,其所作所为,都是我们所向往、赞赏和乐见的。(执笔:清辉编辑:王丽娜)

稿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