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连川乡土豆喜获丰收
中连川乡旱作农业种植
题记:
“十年九旱难丰收,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难度人外流。”这曲民谣,曾经唱尽了当地人无尽的心酸。
这里是兰州市榆中县北山的中连川乡,山峦突兀、沟壑交错,海拔2400米,12村2663户9337人。曾被视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土地,在40年的接续奋斗中,正在一步步朝和美乡村转变。
“2018年,中连川乡实现整乡脱贫,彻底告别绝对贫困。现在通过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不断振兴乡村,增进群众福祉。”中连川乡党委书记孙燕介绍。
水滴石穿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连川乡涅槃腾飞。山之巅,告别窑洞、不喝窖水、种地有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艰,思则有解。从榆中县中连川乡的绝地突围,可以清晰地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道道履痕。
告别贫困 夯实基础 生活变得更美好
马衡同,80岁,老党员,地地道道的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人,当了28年的社干部。
电视、沙发、砖房、无线网……老人的家整齐干净。“现在电视都成了摆设,有了网络,每天看看视频,还能了解国家大事。”马衡同欣喜地说。他家距离新村委会很近,每天总要到附近转转,和村上的干部聊聊天。
2024年11月23日,第一场冬雪光顾了黄蒿湾村,整个村子银装素裹。一大早,马衡同清扫了门口,静静地站着,皱着眉头看着远处的山梁,叹了一声。马衡同是村上绝对贫困的见证者,往事历历在目。
榆中县北山到处是绵延起伏的群山沟壑,是莽莽苍苍的黄土陡坡地,中连川乡不例外,黄蒿湾村更是如此。村里人零星分散居住在每个山梁避风处。狂风撕扯着呼啸而来,横扫山头,蹿过豁岘口,钻进一处处土坯房和一座座熏黑的窑洞,世世代代在为解决吃饭问题犯愁。
消除贫困,本是一道世界难题,何况是黄蒿湾村和中连川乡呢?
“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马衡同听力不好,扶着耳朵侧身断断续续地听着说着,“当时村上连天上飞的麻雀、鸽子,地里跑的野鸡、野兔都消失了,真的穷啊!穷得叮当响啊!”
“有一年,天旱,麦子没有一尺高,稀稀疏疏几个麦穗,麦穗上也没有几颗麦粒。收庄稼时,人们都没啥心劲。”马衡同说着说着,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压倒马衡同一样的老党员,乡上村上的干部带领群众开荒种粮,向山要地,解决吃饭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榆中县普遍推开,北山群众看到政策带来的曙光。
“马武同家,50多亩。”
“何明哲家,60多亩。”
……
马衡同掰指头算着,说着当时的场景,人少的也有十几亩,人多的有几十亩或者上百亩。有地,也就有了盼头,可以靠双手解决温饱。
事实也是如此。没过几年,马衡同家要建新房子。“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脚印)”马衡同一边用杵子夯土,一边教孩子。他熟练地制作土坯,时常光着脚丫,双手抓杵,在溜光的模子上来回挪动。
生活条件稍微好了,村上建窑洞的渐渐多起来,媒婆提亲的时候都要看对方家里有几孔窑洞,这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
马衡同说,后来从窑洞到砖房就和做梦一样,搬进新房子时,躺在炕上,透过窗户,望着夜空闪烁的星星,一夜无眠。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有序推进,群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上硬化了道路、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修了梯田……马衡同一桩桩说着,突然手机视频响了,是孙子打来的。他说,“以前叫人靠喊,现在靠视频,网络好得很。”
前不久,马衡同家又开始拉砖、板材,准备修缮房子。现在一家6口人,收入可观,儿子媳妇在榆中县打工,一个孙子上大学,一个孙子上高三。
他开玩笑说:“网上说我们是‘80’后,我觉得也攒劲着,日子像掉进了蜜缸里。”
这些年借助政策东风,中连川乡不断提升全乡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出行更方便、信息更畅通、生活更惬意、用水更安全。
许波是中连川乡人大主席、黄蒿湾村包村领导。他说,老百姓对生活的信心很重要,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前提,是发展的动力。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是乡党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中连川乡通村硬化道路在山腰缠绕,如同根须延伸到每个村子,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自来水实现了全覆盖,彻底告别水窖,惠及近万人;新修高标准梯田5.6万亩,给粮食增产插上“翅膀”;安装太阳能路灯520盏,照亮漆黑的乡村夜空;改厕1456户,群众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风力发电项目,让科技走进乡野……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利民、暖民政策项目,接连在群众身边落地。
“生活条件好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许波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接续奋斗,攻坚克难。
傍晚,夕阳映红了山脊。一声汽笛,划破村子的宁静。马衡同拄着铁锹,指向村委会墙面上的“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横幅看了看,又看了看远处的山梁,眉头舒展了。
唤醒土地 锚定目标 跑出产业“加速度”
“一二一、老婆子煮洋芋,洋芋生着呢,气得老婆子哼着呢……”这首曾挂在娃娃嘴边的童谣,马周微也记不全了。
马周微是黄蒿湾村的中年一代,45岁,是赫原春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流转了1180亩地,种植洋芋200多亩,其他种植了小杂粮、玉米、文芥和荞麦。
“今年洋芋产量还可以,不好的地也有两千多斤,但价格不好,我想试试深加工。”马周微联系外销后,和乡党委书记孙燕打电话商讨。
二十几年前,面对每亩产几十斤麦子,几百斤洋芋的黄土地,村里年轻人相继离开家乡,去外地讨生活。马周微回忆说,村上种地没有收入,当时人均只有几百元,咋生活嘛!
近十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连川乡人走出了大山到城里生活,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孙燕说,中连川有耕地9.8万余亩,土地资源是最大的优势,只有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才能守住耕地红线。
2019年,马周微回到村子,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对接龙头企业销售,村里人还可以打零工。”马周微说,现在村上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3000元。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中连川乡培养24名致富带头人为后备人选,马周微等3人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夯实村两委班子,带领更多有志之士发展农业,守护粮袋子。
今年初春,整个中连川乡机械轰鸣,深耕细作,抢墒抢种。秋季,1601亩小麦、3124亩油料作物、13000亩马铃薯、6577亩玉米、10000亩中药材、17000亩小杂粮、4000亩蔬菜相继收获归仓。
乡党委书记孙燕隔三差五到村上走一趟,她总会站在山峁,看看层层梯田,时不时地皱皱眉头。
如何更好地盘活土地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撂荒问题?成为了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必须改变种植结构,推行集约规模经营模式”孙燕说,乡党委会上定了调,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重点企业和全乡43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让龙头牵引,种粮大户带散户,抱团出海。
果贱伤农,粮贱也伤农。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连川乡得出了结论:必须考虑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支撑、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等要素,精准发力,延长产业链条。
坐落在撒拉沟村的甘肃雪源晶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中连川乡引进的唯一一家企业,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淀粉生产线。胡斌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甘肃静宁人。六年前,胡斌看中了中连川乡农业种植优势,开始投资兴业,带动榆中北山群众种植洋芋6万余亩。
11月是洋芋收购、加工的旺季,每隔两天,孙燕要跑一次村上的合作社,还要到这家企业来一趟,了解行情。
运送洋芋的货车来来往往,传送带不停地运转。孙燕来到胡斌办公室,开门见山就问收购情况。
“可以、挺好的……”胡斌没说几句,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最近一个月,甘肃雪源晶淀粉有限公司全天候运转,产品全部运往广州、昆明、秦皇岛等沿海城市。
孙燕说:“一要问问你的收购情况,二要带动一下村集体经济。种地的群众销售渠道有限,能帮得帮啊!”
“把最大利润给洋芋种植户,按淀粉含量多少定价收购。同时帮助村集体代加工淀粉,确保洋芋价格总体稳定,减少损失。这样可以不?”胡斌笑着说。
他们相互笑了。“现在种地也要做精细文章,要精准再精准。”胡斌说,要打好产业文章。
小洋芋,大产业,值得思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能否下好乡村发展的一盘棋?考验着基层干部的组织力和行动力。
汉育君是中连川乡乡长,白天走村入户掌握情况,晚上在办公室一遍遍核算每个村的收入和思考产业发展。
“陡泉湾村、高家渠村、刘家岘村……”“羊出栏5100只、存栏7350只,鸡出栏8000只、存栏6000只……”
汉育君在产业谋划的文稿上,圈出了几个特殊的字眼:多元发展、特色发展……扶持榆中鑫鹏牧草专业社养殖优质肉牛,助推鞑靼窑村集体经济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中庄窠村蔬菜暖棚建设规模和种植种类扩容增效,推动兰州沃垚种植场土蜂蜜品牌化……
年底,又到了谋划来年产业的时候,中连川乡党委政府将适时调整马铃薯、小杂粮和玉米种植面积,明确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向再发力。
中连川乡乡长汉育君介绍,谋划开启“头雁”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单位的优势,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提振群众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夜深了,中连川乡所在的山梁格外寂静,灯光星星点点。两公里外的甘肃雪源晶淀粉有限公司灯光通明,孙燕和汉育君的办公室也亮着灯。
保护生态 久久为功 青山绿水能生金
夏天,3000亩苜蓿包裹着层层梯田,铺山盖岭,一览无余的绿浪,让每个走进撒拉沟村的人都为之震撼。
范志章,55岁,榆中志章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一直有个想法,立志用种草来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2012年,他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撒拉沟村和中连川村7个社5000亩土地,开始种植苜蓿。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眺望满目葱绿的农田,风中起伏的苜蓿,一碧万顷。苜蓿花开,蝴蝶、蜜蜂追逐打闹,鸟儿招朋引伴。
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苜蓿每亩能收400公斤干草,每公斤1.5元。3000亩毛收入大约就是180万元。”范志章说,种苜蓿不但美化了家园,还带来经济效益。
对比旧照片中荒山秃岭,范志章感慨地摇摇头。
历史上,榆中北山一带与兴隆山一样,草木葳蕤,鸟兽繁多。中连川乡的鞑靼窑村类似的地名都是元朝时游牧民族迁居放牧遗留下来的。随着历史更迭,榆中北部山区原始森林荡然无存,方圆十公里没有人烟,也没有一棵树,仅有一些稀疏的蒿草。
不下笨功夫,治不了穷根。立下愚公移山志,需要何等的勇气?
黄治文是中连村的老文书,他喜欢写诗,在《无法忘记的庄稼地》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山不北,像柠条长在北山的心中。北山不苦,苦地方能长出向上的精神。”
“在北山,生一个娃,十年长成大个子;种一棵树,十年的树还长不过人”,黄治文如是说。北山苦,北山旱,但北山人都有一个绿色梦!
2000年初,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政策,村里人看到了希望,扛着锄头、提着树苗,与山风为伴,与星辰为伍。2017年,榆中县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植树造林力度只增不减。”填沟壑、平梯田、修水渠、挖荒山、栽树苗,一场造林行动在中连川乡徐徐拉开。
5000亩、1万亩、1.5万亩、4万亩……“绿色接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昔日树木稀少的中连川乡,植树造林面积向6万亩慢慢靠近。
2024年,中连川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程,21家帮扶单位全力支持,在“五边四旁”植绿增绿,种植侧柏、云杉18400余株,生态林修复1988亩,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这些年,全乡自然生态逐步改善,降雨量明显增加,‘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一步步在实现。”中连川乡党委副书记董乐弢说。
栽树,不仅栽出了一片林,更栽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气神。这两年,榆中县进一步明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齐头并进。中连川乡依托生态转变发展方式,将生态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每年种植苜蓿,最高给打工的农民每人每天开到240元的工资。”范志章说。现在每有闲暇,总要看看手机里拍下的中天2号多叶苜蓿新品种,计划再流转200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种上新品种,保护生态,增加群众收入。
黄治文也描绘着中连川的远景,写下:静默之中,人们依然热爱土地,依旧用锄头和满腔的热忱耕耘春秋,用汗水种植一株株麦穗。
如今,中连川乡每个村都发展起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林下养殖、生态种植……为保护林地,还增设了护林员、林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时下,中连川乡林茂粮丰,充满生机。深冬,屋外天寒地冻;屋内,老百姓把火炉烧得更旺。(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祁宏彬 牛明 通讯员 靳长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