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兰州要闻
讲述育人故事 探索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 2024-09-10 11:40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

  姚拓

  都明姣

  张文博

  新时代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我市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之际,本报采访部分在兰优秀教师,讲述发生在母亲河畔感人至深的教书育人故事,探索他们身上的教育家精神。

  张文博:

  初心如炬扬帆启航

  天水路南段西侧有条被称为“一只船”的街道,这是兰州唯一一个以“船”命名的地方。如今,那艘“大船”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校长、一只船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张文博的带领下,在集团化办学的浪潮中扬帆启航。

  1988年,兰州师范毕业后,张文博被分配到一只船小学任教。从这里成长,辗转之后,2018年底,他又回到了这里。

  本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初心,张文博一直在思考:如何完成从“片面教书”向“全面育人”的转变,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成才的舞台和方向,绽放不同的人性光芒?

  “身为校长,只有善于学习、勤于管理、精于引领,才能够带领学校驶向梦想的彼岸。”在张文博看来,校长有思想、教师有智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活力,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他践行的初心使命。

  集团化办学后,如何实现五个校区同步高质量发展?张文博的答案是——培育出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他注重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把教师推向台前,经常挂在嘴边的“充实的教育生活才是最好的浪漫”这句话也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文化认同。

  在他的带领下,一只船小学的办学经验进一步推广辐射,经过几年集团化办学探索,引领各校共同探索优质、均衡、特色的内涵发展路径,实现了“各美其美”。

  2019年,张文博提出“灵动课堂”的课程变革理念。他倡导构建由课内到课外、学校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完整课程生态,让所有有利于学习的元素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于是,一只船小学的备课模式由传统的教案变成了导学案。张文博多次示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调查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把“教师讲堂”变为“学生习室”,深度学习在课堂上时时发生。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要求,他在学校原有的“1248灵动课堂”教学范式基础上,提升、完善、调整,将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提出了“124810灵动课堂”新范式,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作业设计、评价体系。

  “‘灵动课堂’的系统实施是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的尝试,课上多了学生间的讨论、探究与分享,个性化思考逐渐形成,这样的课堂很受学生的欢迎。”青年教师王彩霞说。

  如今,一只船小学以“习典”“学术”“养艺”“砺身”“弘道”“善器”等六大课程群为“骨骼”的“六艺”课程2.0版本“更新”完成,并开发18门必修校本化课程、114门自选课程,其中精品社团课程30门、班本“课程菜单”88门,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喜欢的课程。

  “从历史纵坐标来讲,学校应该是每个孩子人生历程中无法忘记的精神家园。从社会横坐标来讲,学校要成为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地域的思想文化中心,这是我理解的学校应有的办学坐标定位。”张文博说。(通讯员 尹晓军 杨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都明姣:

  以爱启智 用心育人

  “好老师并没有什么秘诀,不要做孩子们不喜欢的事情就好了,而了解孩子们不喜欢的事情,便是老师学习成长的过程。”聊起自己的教育心得时,省保育院教师都明姣眼眸里闪动着赤诚与深情。

  2009年从西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都明姣,怀着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崇敬,踏进了省保育院的大门。

  当都明姣第一次走进幼儿园教室,面对着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时,她忽然意识到,“我们班的孩子”不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群体,他们有各自的性格、脾气、爱好、特点,他们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生动鲜活的生命。

  “想要走进他们心里,就需要接纳他们的差异,欣赏他们的不同,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建立心灵的联结。”都明姣说。

  因此,都明姣开始尽最大努力关注班里的每一名幼儿,细心、耐心观察记录每一天与幼儿互动的次数和内容。通过与每一名幼儿单独相处、倾心交谈,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一些只属于幼师和幼儿间的“悄悄话”。

  就这样,都明姣慢慢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心与心的距离慢慢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实现了质的改变。

  两年的时间,都明姣经历了从保育员到幼师的蜕变。

  在班级里她开始独当一面,学会决策和负责,开始思考如何与家长、同事相处,学会避让和变通。其间,在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她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理论逐步付诸实践。

  为了将中国人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等优秀品质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孩子们的养成教育中,都明姣与班级教师探索出符合本班幼儿特点的红色课程,以革命烈士、英雄人物、院史发展、传统文化等为出发点,寻找适合幼儿的元素。

  此外,都明姣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终身学习的兴趣。

  2014年,都明姣多了一个母亲的身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教育观,让都明姣在母亲和老师的身份切换中日益精进,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学前教育,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身份,母亲的身份便是点亮她的那盏灯,这盏灯照亮了她未来的路,她更新了教育理念,反思了工作方法,再次出发。

  在都明姣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许多照亮她的人,也经历过许多点亮她的事。辗转选择,最让她为之动容和触及内心的当属去西和县幼儿园支教期间的经历和反思。她通过调研了解到西和县幼儿园的困境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当地教师进行了多场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受到了受援幼儿园的高度评价。(通讯员 崔彤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姚拓:

  潜心育草 倾心育人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是我国设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在业界有“草业黄埔”之美称。美称背后是学院许多辛勤的教师忘我的付出与投入,姚拓就是这个团队成员之一。

  28年来,姚拓始终躬耕教坛,每接手一批新学生,他的第一要务都是要给学生定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是他始终不变的育人理念,也是他对自己教师身份许下的承诺。

  因为这份承诺,他不仅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不断研究新理念,运用新方法,从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入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从未因工作繁重有过放松。

  多年来,姚拓和团队从高寒及干旱地区的粮食作物、蔬菜、中药材和牧草中分离筛选出约8000株高效固氮菌、溶磷菌、生防菌和分泌植物激素菌。经过特性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构建了“西北地区主要栽培作物促生菌资源库”,并在国内外首次研制了16种具有固氮、溶磷、促生、抑病等多种功效的专用微生物制剂,可实现牧草、蔬菜产量提升10~30%,在不减产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20~40%。

  小小的数据变化背后凝聚了姚拓和团队大量心血。户外观察样本在田间一蹲就几个小时,筛选提取株苗时稍有不慎就失败从头来过,埋在大量数据和资料里一分析就是一整夜……姚拓从未对人说过研究过程的苦,而是始终心怀科研梦“为国效力”。

  “突破一些领域‘卡脖子’技术,帮助国家真正实现绿色农业或者绿色种植业,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姚拓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动力,在更多关键领域让“卡脖子”问题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人们说姚拓总能变废为宝,这项“技能”的背后,夜以继日潜心钻研的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当研究成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姚拓当然欣喜,但他考虑得更远,要“授人以渔”。所以,无论在河西走廊或是陇东高原,无论在民族地区或是黄河流域,田间地头总有姚拓做培训的身影,他毫无保留地承担对农户、企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收入、提升产能效益。

  每到一处,姚拓都会先和农户交朋友,聊家常,问变化,甚至对农户家里的一些实际困难给予帮助。在他“接地气”“心贴心”的指导下,在甘肃农业大学全力支持下,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畜禽废弃物污染)的攻关为引领,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结合,分工合作,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讯员 马绮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