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州网9月10日消息 今年以来,红古区塑和美乡村之形,展乡风文明之底色,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村庄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持续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扮靓家园 助美丽乡村建设
日前,花庄镇惶兴村村民甘宪民一边清扫地头的残枝败叶一边说:“作为农民来说,不仅要打理好自己种的作物,还要让地里尽可能整洁一些,作物是作物,土地是土地,田埂是田埂,这样看起来也舒服一点。”
作为村干部,甘宪民每天不仅要清扫自己地里的垃圾,还要与广大农民一起清扫村里的陈年垃圾。他说:“农村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土地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打理好土地与生存环境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尤其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理应走在前,干在先。”
针对村庄道路、河道、农田渠道、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残破墙体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问题,湟兴村由村干部带头,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对109国道沿线、农田渠道、隐患建筑物、危险房、公共区域的各类生活垃圾和堆积物进行集中清理。同时,湟兴村还以109国道沿线、村庄巷道、闲置荒地为重点,将清洁行动向农村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宅前院后推进,科学规划树木栽植,形成“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美一片”的生态格局。
以文化人 着力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记者了解到,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红古区坚持“创建为民、全民创建”的工作理念,以“十破十立·移风易俗”行动为契机,通过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善治推进、志愿服务改善和宣传维度拓宽等四方面精进臻善,在塑形铸魂中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着力营造乡村和谐、文化繁荣、崇德尚善的社会风气,为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在培育文明乡风过程中,红古区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农民唱主角,并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体。在“五治”乡村治理体系中,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先后完善了辖区34个村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修订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村民在乡村事务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旧俗陋习,红古区通过“一约四会”、红黑榜等方式规范村民的行为,并利用七夕等节会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青年人才交友联谊”“集体颁证”“集体婚礼”等活动,推行“清茶烩菜办丧事”的治丧模式,提倡满月、升学、入伍、乔迁等喜事一律不办,不让人情变“负担”、不拿“浪费”撑面子的风气蔚然成风。全区今年累计引导群众简办红白事215件、取消集会190场。
志愿服务 把文明牌打成民心牌
今年以来,红古区立足志愿服务示范引领和“促进发展、民生保障、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应急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用活“政策法规宣讲、社情民意调查、矛盾纠纷调解、为民办事代理、促进发展服务、基层党建指导、绿色低碳倡导”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效应,通过开展“为爱减负”文明实践、“孝善文化”创评培树、“靓丽乡村”家园美化、“五治融合”网格化治理、“清朗空间”网络文明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带动了群众自觉践行文明风尚。
依托融媒体中心“三微一端一抖一条一快”平台,该区打造“镇街干部+村社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四级宣传网格体系,唱响文明创建主旋律。今年以来,全区发放各类倡议书7000余份,推送小视频或相关知识12类、转发16400余条,推送工作信息2688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480场次。(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