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精品红古
铭记嘱托建新功 共绘陇原新图景|河清水秀如画境 创新发展绿为先 红古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2024-08-20 10:28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

  川海大桥鸟瞰

  初秋时节的“八宝川”,花香四溢,果蔬飘香。两河口(大通河-湟水河交汇处)宽阔的河面上,野鸭结队成群,在舒缓的河水中来回游弋,与河堤沿岸茂盛的树木、林地及远处的山峦,构成了一幅生动恬静的生态画卷。

  昔日烂泥滩 今朝“打卡地”

  这幅美景得益于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这里,川海大桥横跨甘、青两省,不仅可以鸟瞰河景,还可眺望青海民和。成片的树林里,喜鹊站在高出的树梢上鸣叫。桥上两地车辆川流不息,桥下山河相连、林地与河水交相辉映……这里已成为红古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近几年,每到夏秋时节,到这里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里之前是海石村的河滩地,面积有48公顷,左岸原来没有护堤,汛期经常被淹,久而久之变成了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水生态环境差,防洪防灾压力也大。”8月19日,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委书记张斌如是说。

  今昔对比着实让人感叹!近日红古区组织老干部专程走进两河口,让他们感受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显著成效。看到清澈的河水、坚固的河堤、勃勃生机的湿地以及郁郁葱葱的芦苇,昔日的烂泥滩已蝶变为清澈秀美的打卡地时,老干部们感慨颇多。“这里的变化可真大啊,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还让河滩地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玉莲如是说。

  是“生态客厅” 更是“绿色门户”

  张斌介绍说,近年来,海石湾镇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和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政策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牵引,高标准谋划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通了城市内循环,并依托该项目建了4个口袋公园。同时,对标和美乡村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标准,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海石村滨河路沿线约3800平方米的残垣断壁及裸露土地、陈旧墙面等进行了美化绿化,使村庄沿线整体风貌大幅提升,方便了群众出行。

  据红古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治理长度8公里,分两期实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目前,项目一期已完工,建成护岸、堤顶路、生态隔离带各3.2公里,完成绿化18.6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将新建护岸2.85公里、堤顶路1.08公里,生态廊道4公里及林下活动场地、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建设。湟水流域红古段(团结桥-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以夯实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绿色底色。

  张斌表示,海石湾镇将按照山水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理念,引入湟水河水恢复自然生态,并在湿地内置入亲水栈道,打造整片绿洲,使之成为红古的一片绿岛湿地、兰州以西的自然“生态客厅”和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绿色门户”。

  构建生态格局 筑牢安全屏障

  近年来,红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责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立足打造两河流域生态秀美品质之城的目标,先后编制《黄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河红古段)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红古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推进湟水-大通河交汇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加快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带,有序推进湟水河、大通河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构建兰西生态廊道,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红古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海石湾、窑街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积极推进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流域系统治理水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实施湟水河红古段水污染综合治理、窑街沉陷区生态绿化、湟水河红古段防洪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构建“两廊三带”一体化生态格局,建成了湟水河红古段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质实时进行监测,为水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红古区强化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跨区域水质安全联防联控协议,完成425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完成率95%;实施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工程,配合省市完成县级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完成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3个水质自动站及44个河道视频监控点位选址核查;严格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机制,“清四乱”实现规范化常态化,解决了226个河湖“四乱”问题。湟水、大通河地表水水质和四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