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四强”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以来,红古区委、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全力打造“一带六心”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一带”指全域科技创新示范带,“六心”指高端炭素科技创新中心、煤基循环科技创新中心、有色冶金科技创新中心、有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新型建材科技创新中心和城市矿产科技创新中心,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动能,展现新时代美丽红古的新气象。
规划科技体系 激活创新动力
面对原有科技计划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红古区审时度势,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及重点行业领域,对全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红古区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和采取政策激励机制,全区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逐步形成了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自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四强”行动以来,红古区立足全区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先后争取到省级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930万元,累计支持设施设备改进、新产品新材料研究研发、新品种引育、碘营养相关分析研究等方面的项目28个。同时,红古区主动跑省进厅、跑市进局,组织兰州铝业、鑫源农业等1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获得资金1075万元。2024年,红古区为15家科技型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25亿元。全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集成科技资源支撑 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红古区紧紧围绕重点行业领域,集成科技资源,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有效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高端炭素、煤基循环、有色冶金、生物制品、有机农业、新型建材、城市矿产等7个重要科技创新领域,红古区积极引导窑煤、兰铝、方大等重点企业深化与在兰科研“新四军”力量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及科技计划,破解了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支撑引领了全区重点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科技实力。
在此过程中,红古区全力支持“清华大学·方大炭素”核石墨研发中心等3个科创平台建设,围绕超高功率、高功率、普通功率石墨电极、高档炭糊、特种石墨制品、生物炭制品等炭素产品,发展高品质石墨烯系列材料及储能产品、催化产品、光电产品、医疗与生物技术产品,加大炭素产品在能源、电子信息、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和军用、民用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效拉伸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实现了产品向新材料、高端化的转变,方大炭素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石墨电极先锋企业奖。
实施“科技兴园”工程 推动农业现代化
红古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将其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以伊利乳业、鑫源农业等龙头企业以及锦盛园、绿源等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农业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成果转化为支撑,红古区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种植、优质果品栽培、畜禽高效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同时推进“苗木花卉繁育、西甜瓜种植、草莓栽培、休闲农业观光”等特色产业。红古区先后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科技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高级专家挂职交流14人,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1项。截至2023年底,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了工作站,入驻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达462家,全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红古区建成了高效设施蔬菜、畜禽养殖、经济林果、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樱桃、西甜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22个。引进示范推广畜禽、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研发铁纳米微肥、水溶性硅肥等新技术85项,建成综合养殖场1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2个、肉羊标准化养殖场2个,形成了鑫源肉羊、荷斯坦奶牛、中植生猪、海康肉鸡等示范型、领军型畜牧业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普及率均达100%,畜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以上。
立足当前成就,红古区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展望未来,红古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而不懈努力,书写新时代红古区发展的崭新篇章。(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通讯员 柳满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