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扣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将“两河”流域保护治理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产业发展等硬举措,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态修复治理
红古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发改、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全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各专责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级资金近22亿元,统筹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展,撬动企业投资近30亿元,倒逼企业落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先后共谋划储备矿山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与高质量发展项目89项,总投资289亿元。
同时,集中整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焚烧、道路扬尘等突出问题,与民和县签订《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了《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方案》。先后完成16家单位24台113.15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依法依规淘汰6家砖瓦窑企业和铁合金行业3台6300KVA矿热炉生产线,实施方大炭素静电除尘、兰铝超低排放、伊利乳业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排查入河排污口534个,湟水河、大通河所有断面氨氮、COD全部达标,水源水质全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流域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目前,湟水河红古段防洪治理和水污染防治防治项目一期、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湟水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海石湾、窑街污水处理厂一级提标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尤其是启动总投资5.6亿元的湟水河—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计划11月份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红古生态环境治理的跨越发展。
强化河道环境整治
在推进河洪道治理的过程中,红古区建立健全了“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了区、镇(街)、村(社)三级河长体系,建立河长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查等12项制度,设立各级河长115名,聘请监督员及管理员423人,设置河长公示牌159块,巡河达3万余人次。持续推进河洪道“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63条河洪道划界工作,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下发检察建议书23份,整改突出问题150个,关停河道采砂场13家,清运砂石料30余万立方米,拆除违法建筑620平方米,清理各类陈年垃圾61万立方米。连续三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26亿立方米以下,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实现了河长制“有名”“有实”到“有能”。
着力打造百里“绿色长廊”,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60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48%。下大力气实施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完成8家生产矿山企业、12家废弃矿山企业以及28家政策性关闭矿山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腾退搬迁企业12家,整体搬迁避让群众557户、2147人,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窑街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美如画”。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围绕经济区红古园区、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生物科技产业园“三大园区”开发建设,红古区推动项目集群化、产业链条化、资源循环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装备制造等生态产业加快培育,重点实施了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工业废弃物物无害化处理处置、60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16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已形成了煤基循环、高端炭素、生物科技、新型建材、有色冶金、城市矿产“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47个山台地生态开发利用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打造了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鑫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罗金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鸿翔食药同源等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园,建成标准化种养基地18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形成了川水地与山台地齐头并进、绿色发展的生动格局。
此外,红古区还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湟水河文化时代价值,创作大型舞台剧《最美新娘》和大型舞蹈《彩陶遗韵》等作品,开发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22个,打造了以红古为中心的50公里、100公里、200公里旅游线路和赏花、烧烤、体验休闲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低海拔向高海拔过渡的适应区、休闲区和服务区为重点的旅游黄金驿站建设呼之欲出,全区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