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兰州  >  魅力七里河
满意是标准 贴近需求做服务
发布时间: 2024-03-04 09:31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

  晏家坪街道南院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访民问暖

  龚西路社区工作人员和低保户交谈

  银滩花园社区书屋,居民在读书

  秀川街道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收集意见建议

  土门墩街道兰通社区“一米阳光”项目助力孩子们实现“微心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依托“民情流水线”工程,七里河区各个街道社区打造出了各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呈现出“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各街社以“民生”为核,将一项项惠民实事落到实处,不断雕琢民生细节,为辖区居民谋幸福、寻温暖,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居民。

  放眼未来,七里河区将一如既往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扛在肩上,不断探索新时代“民情流水线”工程的更优路径,为基层社会治理持续贡献样板的力量。

  “咫尺工匠”便民服务“近在咫尺”

  2023年10月23日,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举行“咫尺工匠”授牌仪式,为辖区30个“咫尺工匠”便民服务点颁发标识牌。当天,领取了“咫尺工匠”便民服务点标识牌的“工匠”张生玉高兴地说,“我的小店入选‘咫尺工匠’便民服务点,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责任,我将继续为街坊邻居提供好服务。”

  修鞋匠、裁缝、电器维修者、配钥匙摊主……这些颇具年代感的“职业”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了。然而在一些老旧小区、平房区居住的很多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对此还有不小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居民,建兰路街道以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为主线,充分挖掘辖区能人巧匠,整合“小修小补”等服务,让居民更多地享受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便捷生活,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真正建设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距离建兰路街道王家堡社区服务中心约100米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铺,店门口蓝色小牌子上写着店铺名称“王家堡社区家电维修综合服务部”,彩电、电冰箱、音响、微波炉等家电维修,甚至上下水维修、暖气维修都是这家店铺的经营项目,早上9点,店铺主人吴师傅准时开门营业,有时是居民把坏家电送来,有时他要上门为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困难居民服务。

  “放心!放心!给我五分钟时间,小问题一定解决。”近日,在记者采访间隙,吴师傅一边安抚着急的顾客,一边用螺丝刀修理着一台美容机。“老匠人”吴师傅本名叫吴楷田,在王家堡巷道内开店维修各类家电已近30年,技艺得到辖区居民的充分认可,居民们表示:“只要是大家需要维修的,就没有他不会的,吴师傅的服务非常贴心,家门口有这样一位‘维修大师’,大家非常幸福。”

  居住在王家堡巷平房区的王奶奶是吴师傅的“常客”。“老人今年92岁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家里有啥事,都习惯叫我帮忙。”吴师傅说,每次只要王奶奶一个电话,小到换个灯管,大到维修家电、疏通马桶,吴师傅都会及时上门无偿提供帮助。除了王奶奶,还有辖区一些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只要家里有需要,社区收到求助后联系吴师傅,他都会及时上门免费提供服务。

  据了解,为持续探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建兰路街道探索建设“咫尺工匠”工程,整合30名辖区手艺人,鼓励他们为辖区居民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钟表维修、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以及缝纫、修鞋、配钥匙等,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

  “民情会员”对照契约双向认领

  “买了一百多元的东西,给我打了4.5折,这给了我实打实的便利、实惠,我每天也竭尽全力为辖区居民做好各项服务!”西站街道建西东路社区网格员赵志勤是西站街道第一批“民情会员”,可免费游玩兰州极地海洋世界,可在辖区百合超市、笑然口腔诊所等店铺享受最大力度的折扣优惠,他享受着诸多便利,但对他而言,这更是服务居民的不竭动力。

  作为首批“民情驿站”的兰州极地海洋世界副总经理王蓉说:“我们将会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契约兑现,对参与志愿服务频次高、累计积分到达条件的’民情会员’发放体验券。另外,只要社区需要,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共同打造为民服务新名片。”

  据了解,西站街道率先与兰州极地海洋世界、百合超市、笑然口腔诊所等10家单位开展首批建立工作,把涉及文化旅游、日用百货、医疗康养等20余项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优惠福利送到“家门口”,最低折扣达到4.5折。还将第一批“民情会员”身份,授予群众普遍认可推选出的“网格服务之星”,他们在享受所有“民情驿站”优惠待遇的基础上,国资利民三利物业等3家物业单位为5名“网格服务之星”减免3个月物业服务费用,从源头上解决了网格管理浮在面上、沉不下的问题。同时,街道用心找准“民情驿站”单位和“民情会员”成员双方的利益、情感、价值结合点,开展“契约化”共建,对照契约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

  “街坊来了”巧解难题温暖邻里

  “陈奶奶,今天是卤面,给你没调辣椒。”“好好好,又给我加了个鸡蛋吗?下次再不要鸡蛋了啊……”2月的一天,快递小哥蒋浪为陈桂兰老人送来了午餐后,用手机记录下了下次给陈奶奶代买的日用品,临出门时,蒋浪又麻利地带走了门口堆放的两袋垃圾。从陈桂兰老人家出来,蒋浪又马不停蹄赶往另一位独居老人张三福家中,为他送去炒菜米饭。几个月以来,蒋浪都要从辖区阔源食府、一口素凉面等餐厅领取免费为辖区两位独居老人准备的中午饭,及时送到两位老人手中。

  此前,雷坛河西街社区志愿者在走访辖区高龄老人和残疾居民时了解到,由于患病等原因,许多老人中午就餐成为一大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雷坛河西街社区积极对接了辖区几家餐馆,并将老人的饮食习惯与爱心餐馆进行了沟通,每天中午餐馆将饭做好后,快递小哥蒋浪或其他志愿者会第一时间送去老人家中。由此,一场爱心午餐的“接力赛”传递开来。雷坛河西街社区为这场“接力赛”起了个暖心名字——“街坊来了”。

  “看到老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我觉得挺值的。”蒋浪说。记者注意到,蒋浪等人在送餐的时候,不仅记录代买的东西、顺手带走垃圾,还会留意失独、残疾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随时向社区反馈,积极为社区服务出一份力。

  爱心餐馆阔源食府老板李春军介绍说,餐馆第一时间就参与“街坊来了”活动,每天准备的餐品包括家常豆腐、土豆片炒卤肉、嫩豆腐、西红柿炒蛋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老人想吃什么也可以通过社区电话提前通知,都会尽力满足。“积极响应社区号召为辖区老人尽一点微薄之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将继续一直做下去。”李春军说。

  去年以来,雷坛河西街社区汇聚辖区资源,打造“街坊来了”特色亮点品牌,通过开展“街坊来送饭”“街坊来理发”“街坊来串门”以及内容丰富的“街坊集市”等系列活动,解决居民身边的“烦心事”“难心事”,拉近了干群关系,温暖了邻里情谊。

  “首问工作法”跟踪服务衔接办理

  近日,家住秀川街道秀美家园的居民张学科(化名)心急如焚地来到秀川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求助,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并询问了具体诉求。原来,张学科的女儿被确诊为白血病,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面对经济困难的实际,张学科家庭无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便来到街道寻求政策帮助。

  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诉求后,在申请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帮助张学科的女儿申请临时救助,并及时将此事纳入秀川街道“为民办实事”清单。申请临时救助政策程序复杂、审核严格,张学科及家人对此毫无经验。工作人员耐心为他们讲解此项政策并告知他们所需提供的个人申请、直系家属比对、家庭困难说明等相关手续材料。在完善相关手续后,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环节并及时对接民政部门。在民政部门的严格审批下,街道工作人员最终帮助张学科的女儿申请到了临时救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

  “刚开始我还怕问错人,没想到工作人员很真诚地问我需要办理的事项,全程耐心负责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张学科顺利办完了相关手续,对工作人员的态度竖起了大拇指。

  这便是秀川街道推行的“首问工作法”,街道坚持首问即责任、首问即受理、首问即办理,将接待居民事项办理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作为“首问责任人”,负责全过程跟踪服务。在接待办事群众时,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应办理的,首问责任人立即办理;对于不属于首问人员办理的,及时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衔接办理。同时,对需要办理的事件,按照即办件、承诺件、上报件、协办件、告知件“五件式”受理程序予以详细说明和限期办理,特别是对手续不全的,视情况予以容缺办理或一次性补正告知,积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不断提升首问受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推行“首问工作法”,秀川街道进一步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将真正实现让群众少跑腿、少折腾、好办事作为工作目标,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让辖区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街道推行‘首问工作法’后,自己心中的责任感更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更高,不仅有担当,更能敢担当,今后我将继续用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解决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秀川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文/图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柴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