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优化为民办事体系,紧盯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不断推动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记者景璐:一场秋日的小雨让杨家园社区邮政家属院中新种的鲜花更艳了一些,为什么说是新种呢?因为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违建的小煤仓,通过街道社区干部上门走访,“破墙透绿”让老旧小院又重焕了生机与活力,现在这片花坛已经成为了这个小区院中一片新的风景。
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邮政家属院有31个违建小煤仓,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安全,被酒泉路街道列为红色重点网格进行整改,但是整改过程却困难重重。起初只有55户居民签订了拆除同意书,面对这一情况,社区书记和网格员挨家挨户上门讲利弊、做工作,同意拆除的居民从55户变成了70户、184人,百分百统一了意见。拆除后,居民们不仅多了225平方米的活动用地,小区也得以旧貌换新颜。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居民张玉莲:拆这个房子(煤仓)的时候,心情也特别纠结,没想这一改造全部都好了,人也美了,心情也就更美了。
小煤仓的拆除得益于杨家园社区的“红黄绿”网格管理图,在这张图上,辖区33个居民楼院被划分为10个网格,其中红色网格和黄色网格是群众日常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区域,通过开展重点整治行动,让群众遇事第一时间能找得到党组织,有矛盾就地解决。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党龙琼:我们所有的红色网格是由社区书记包抓,有网格长、有专职网格员,有居民、志愿者以及党员辅助的兼职网格员一起去把红色网格的问题解决掉,转化为黄色以及绿色网格。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仅今年上半年,酒泉路街道通过“红黄绿”网格化管理解决各类问题2944件,满意率达97.4%。今年5月至8月,12345投诉案件数量环比下降30.8%。在解决好辖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街道还通过上门“送服务”的模式,打造了“党建+医疗”家庭医生进社区服务项目,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力量组成“楼院长+医生+护士”三人组合,上门解决辖区老人及特殊人群看病难的问题。截至目前,酒泉路街道已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14200人。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李曜坪:今天的血压是70—110(mmHg),说明最近血压控制得比较好,按时休息,不要劳累。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南稍门社区居民辛育忠:上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一个月差不多有两次,有来了之后测量血压、讲一些保健知识,觉得心里挺温暖的。
近年来,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深化“她”担当、“畅大妈”等“党建集结号”品牌引领,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新路径,绘制“三张网精准覆盖”的党建服务地图,突出“三个圈汇聚民生”的网格精细化管理成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融进去”,基层治理“活起来”的新路子。
城关区酒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竞:酒泉路街道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围绕经济、平安“两张报表”,加快老旧楼院、上下水管改造和小区“微景观”提升。围绕平安建设工作,前移矛盾关口,做好剩余15个红黄网格的降级工作,用实际行动落实“兰州九问”实践要求,交出“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暖心”的民生答卷。
本台短评:
以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须要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多年来,城关区酒泉路街道以“一网”揽尽民情、“两访”串联民心、“三为”化解民忧,孵化培育了多个服务品牌,用心用情守护群众“稳稳的幸福”。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就是要从小事细处入手,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解决好群众关心的身边事、烦心事,揪心事。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传声筒”,推动群众参与由“被动”到“主动”转变,激发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澎湃活力,推动新时代党建与社会治理、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