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针对社区与农村交织、老年人和流动人口基数大、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多的实际,分类施策,建章立制,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56岁的王大叔是红古区海石湾镇的居民,身患残疾的他,希望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电动轮椅。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西苑社区的网格员及时帮助王大叔完成了心愿。
红古区海石湾镇居民王安福:我找社区反映了,社区给我送了个电动轮椅,有这个车,我行动也方便了。
一面小小的心愿墙,架起了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在海石湾镇,社区的网格员们化身为社情民意收集员,每天巡查、每周汇报、每月总结,走街串巷坚持为民解忧。
红古区海石湾镇西苑社区网格员袁秀林:居民们这些小小的微心愿或急难愁盼的事情,我们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反映上级部门(协调解决)。
海石湾滨河路是红古区主城区“四横五纵一环”路网的重要工程,也是为推进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东起团结桥下,西接109国道,全6.21公里,平均宽18米。该路段的建成通车,不但方便了市民出行,更是解决了附近企业的运输难题。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干事金宏伟:海石湾镇(党委)积极倾听企业心声,主动对接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了企业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建成了海石湾滨河路,直接把道路修到了企业大门口,(为)企业开辟了物流运输通道,极大方便了我们产品发运出口。
让企业和群众满意,是海石湾镇聚焦民生创优服务的标尺。针对辖区城中村外来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海石湾村党委建立了“党支部+机关干部+房东+租户”的四级管理体系,共同做好基础信息采集、村民情况走访、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工作。
记者黄子轩:这项工作是如何展开和体现的呢?就在我身后的这张“民生地图”上,地图上每户都标注了编号、户主姓名和住户人数,当需要查询时,我手里的村民字典就派上了用场,通过地图上的编号,就能快速查询该户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便于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一张地图,记录着民情,更承载着民生。
红古区海石湾镇海石村党总支书记张忠华:我们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村干部每个月通过不定期的入户、走访等方式,重点对村民出租房屋进行了排摸,确保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
在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探索中,海石湾镇按照“三抓四聚五融合”党建工作思路,推动实施了独立高中、海石湾滨河路、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民生工程。聚合辖区服务机构,联合社会组织,常态化关心关爱独居老人、困难群体等,弱有众扶、老有康养成效显著。
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委书记张斌:发挥镇党委和3个城市社区党委,两村组党组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抓实抓好“细胞、头雁、先锋、强基”四大工程,将党的建设与社会保障、项目建设、生态环保、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全面融合,一体发展。
本台短评:用“小服务”撬动基层治理“大民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一个个心愿卡、一张张信息登记表,这些看似细微的信息,承载着的是厚重的责任与担当!红古区海石湾镇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的火热实践中,不断探索全新领域、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把治理触角延伸到社区“末梢”,用“小服务”撬动基层治理“大民生”,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能借鉴的发展之路。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更要始终保持“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意识,实干当先、奋勇争先,加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实施强省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