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西固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民族团结的力量,转化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夯实创建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西固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强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部署会、推进会。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有机结合起来,精准把握标准要求,切实增强创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常态推进。出台《西固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西固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同时,成立西固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2310”工程,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强化融合共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区委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以及新任干部初次任职培训等,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人大、政协专题视察和调研,切实压实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
创新载体强化宣传
营造创建氛围
线上线下齐发力。在线上,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网上创建“云创建”,在“新西固”客户端等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专栏,实现“云学”民族团结知识、“云看”宣传短片、“云游”民族团结展馆等功能,充分宣传和展现了各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西固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民族团结家园。在线下,充分结合“百场万人”大宣讲、“党音进万家”等宣讲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讲。今年以来,举办民族宗教理论宣讲12场次、民族团结进步教学38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15场,印制发放民族工作宣传册、海报等3.8万册。
新老业态相结合。充分发挥“美团外卖”“拼多多”等新业态辖区驻点的广泛流动性、社会渗透性和群众密接性优势,搭建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流动平台,评选授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店”5家。辖区100名外卖骑手变身“团结小哥”,16辆团购车变身“民族团结号”,共同走出了一条各民族团结互助共进的“连心路”。支持马家山田园综合体、达川镇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建设,助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团结”新业态,让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双向促进,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传承创新双促进。成立西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基地,开展古水车、古纱灯手工制作技艺体验等活动。推出创建标志形象代表——民族团结石榴娃,制作系列表情包、口罩、公仔、抱枕等文创产品,用生动具体的符号形象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以帮扶东乡县为背景,精心编排民族团结情景剧《幸福路上》,与兰州大学合作编辑出版《石榴花开正当时——兰州市西固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生动展现了西固各职业、各民族、各社区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与现状。
典型引领打造亮点
增强创建活力
地企联创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地企联创”这一特色优势,与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州城市供水集团等7家驻区大型单位签订《西固区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创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协调推进创建工作。积极与驻区大型企业联合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线上答题、共建“民族团结”主题书屋等活动,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创建成果普惠于民。打造下川水车、“石榴籽”驿站、金城公园民族团结主题园等42个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项目。先锋路街道庄浪东路东社区改造提升原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联合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把黄河文化溯源挖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金城公园、河口古镇把提升公共服务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工作重点,在改造提升过程中着重增进互动性、趣味性与服务性。
立足特色培育亮点。发挥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作用,建成西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展示了西固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积极孵化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游园,让黄河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品牌效应激发动能。西固区充分依托兰州石化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水之韵”展览馆、西固区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开展“青少年研学”“重温入党誓词”“非遗传承进校园”等活动,在基地和各族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认同的坚固桥梁。培育践行“筑梦三江一家亲”“同心汇聚”“爱心动车组”等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创建工作品牌,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工作活力,以高质量品牌创建引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